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

图片

政府信息公开

内江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发布时间:2012-03-28???信息来源: 市开发区管委会 ???【字体:【打印文本】

    
  四川内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92年7月正式成立的首批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开发区地处内江市城区西北部,沱江穿区而过,沱江三桥将两区连为一体,现规划面积9.3509平方公里,辖西林新城区和城西工业园区两部分。近年来开发区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发展,其开发面积已超过原规划面积,特别是城西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开发区扩区升级满足新的项目及用地需求,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省政府已批准并上报国家审批内江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总规划扩区面积35.6平方公里,新增开发区面积26.25平方公里,涵盖6个乡镇,总人口约20万。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开发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按照内江市委、市政府将城西工业园区作为开发区建设重点、城市“西拓”战略实施主战场以及开发区“建设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总体部署和发展目标。本规划在国家和四川省区域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指导下,提出了加快“扩区升级”的总体发展思路,重点对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等方面作出了规划。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引导内江经济开发区更好融入成渝经济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20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开发区工业园区规模企业达到78户,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67亿元,较2008年增长38.4亿元,年均递增约30%;增加值21亿元,较2008年增长13.5亿元,年均递增30%;销售收入65.6亿元,较2007年增长39.6亿元;利润4.1亿元,较2007年增长3.1亿元,年均递增35%,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6%以上。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开发区工业园区自2008年重点建设以来,已新增承载能力4平方公里,建成区达6平方公里。2010年末,园区累计入驻规模企业78户,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1户,销售收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10户,金鸿曲轴、凤凰集团、伊莱维克、迈士通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正加速成长,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高,龙头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四大特色产业。2009年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被列入全省“1525”工程100亿园区规划,并获得“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基地”、“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开发区成立十九年来,共计投入资金25亿元,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建成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各1座,变电站3座,硬化园区20-80米宽的道路30条40余公里,立交桥3座,中小学各一所,医院2所。占地220亩的大千文化园初步建成。汉渝大道延长线和5号路南北延线两条主干道以及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2010年,园区承载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较2007年扩展4平方公里,修建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西林片区建成约7平方公里,完成规划开发,工业园建成6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毕原规划面积。开发区城市建成区13平方公里,建成拆迁农户安置小区6个,修建安置还房50余万平方米,安置农转非16500余人,集聚人口达15万人以上。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截止2010年末,开发区工业园区到位工业招商市外资金约30亿元,自2007年以来,年均递增 40 %。德摩叉车、迈士通集团、伊莱维克、巨腾国际等一大批有相当影响力的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内江发展,为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二)发展优势

  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发区三条铁路(成渝、内昆、内遂)和三条高速公路(成渝、内宜、内遂)交汇于此;国道321和省道206横贯全境;北有火车客站(国家二级站),东、南均有火车货站,区内有铁路专用货场和公路客运中心(省一级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工业、交通、仓储、商贸、居住、旅游服务等项目理想的投资场所。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开发区水、电、气、路、视、讯等均与城市管网相连,能满足各类投资活动的需要。开发区西林片区建有日供水量达10万吨的内江市第二自来水厂。内江发电总厂是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常年供电能力充足,在开发区的西林片区和城西工业园区分别建有220千伏变电站和11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西林片区建有储气量为1.6万立方米的气站一座,日供气量达20万立方米,目前实际日用气需求量为5万立方米。区内道路布局合理,纵横交错,网状辐射,主干道路面宽度分别为80米、60米、50米、40米,总长度达25公里以上。西林片区和城西工业园区分别建有装机容量上万门的程控电话交换站各一个。

  潜力巨大的市场开发优势。内江城区现城市人口55万多人,所处区域成渝经济区是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外的全国第三大人口密集区,在以内江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圈内有6000万人口,12个大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内江市作为交通枢纽城市,商贸流通繁荣,具有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和建成川东南商贸中心的条件,有利于开发区拓展广阔的经济腹地。

  十分丰富的资源利用优势。内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四川省特种水产产业化试点城市,也是中国优良地方猪种“内江猪”的生产地,城乡电网密布,电力充足,市内天然气储量丰富,劳动力十分充裕,且劳动力价格低,为沿海地区的四分之一,为成渝两市的二分之一左右,这为开发区实现攻坚跨越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要素。

  门类较全的工业基础优势。内江是四川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内江着眼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突出“开放、投资、工业、城建”四大着力点,现正围绕打造中国钒钛综合利用基地、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全国循环流化床示范基地,全力谋划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造百亿园区、扶持中小企业,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这为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有利于开发区成为内江市培育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内需,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内江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在基础设施、民生、特色产业等领域争取国家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其成内渝发展带的打造有利于内江开发区加快培育为川东南成渝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承接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川南城市群,有利于内江开发区加速培育为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成长性经济开发区,争当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排头兵。

  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两化”联动战略,将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平台拓展与内江城市发展空间及建设特大城市结合起来,并将带动内江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内江经济开发区与全国12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40家省级开发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突出体现在:一是在城市新区建设方面,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大型的购物中心、体育文化中心等设施,城市功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在园区建设方面,龙头支撑作用小,产业集聚度不高,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结构不优,生产要素紧缺,发展速度受限,承载能力不强。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总体取向,按照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围绕内江市委、市政府确定 “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战略构想,加快建设成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坚持“打造百亿园区”,以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扩大新兴产业总量为近期主攻方向(“两个扩大”);以结构优化和布局优化为长远任务(“两个优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强化指导工业发展能力和企业跨区域发展分工协作能力(“两个能力”);不断改善工业发展环境条件,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和机械汽配、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两大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引导,形成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多种企业集群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多个产业集群(“两大集群”);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川东南成渝经济区新高地。

  (二)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开发区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功能定位为内江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产业规划突出机械汽配、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医药主导产业。引导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各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两化”联动,协同发展。围绕内江工业强市战略和建设成渝经济区大城市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推进两化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新城的建设力度,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园区聚企业,以企业兴产业,以产业兴园区,发挥园区对产业的聚集和促进作用,做强产业,做大企业;依托园区作为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园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

  节约集约,规范发展。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拓实商、招大商,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提高投资强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打造宜居宜业优良环境与合理建筑密度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范园区商住配套用地。

  突出优势,率先发展。在发挥优势产业现有优势和潜力的前提下,突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实现产业的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发展以及企业的特色化经营,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影响力,积极配套成渝整车生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子配套产业,在区域竞争中率先实现跨越。

  整合资源,规模发展。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上壮大企业、产业规模,合理引导和强化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通,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抓大放小,择优发展。加快培育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骨干优势企业的政策、资金倾斜,集中力量支持园区机械汽配、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商贸物流企业大发展,培育一批支柱性大企业、大集团。

  统筹兼顾,优化发展。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结构转型与加快发展相结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内生发展相结合;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依托,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优化园区布局,提升产业园区建设水平。

  优化环境,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农转非人员有关培训,提高就业率,维护辖区稳定,建设和谐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实现园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翻一番,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内江市产业集约发展基地、招商引资窗口、技术创新平台,成为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国家级经济产业园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36.5平方公里,城西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新增工业用地面积4.8平方公里,初步把城西工业园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实力、充满活力、生态良好的和谐园区。到2020年,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36.5平方公里,城西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新增工业用地面积7.2平方公里,实现园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翻一番。

  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基础目标,到2012年,建成百亿工业园区,实现利税10亿元,建成区达10平方公里,其中城西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产值达110亿元以上;第二阶段突破目标,城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00户至220户,工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5亿元以上,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辖区GDP达90亿元;第三阶段跨越目标,到2020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实现利税80-100亿元,辖区GDP达300亿元,居住人口达30万、园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
 
  表1 城西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要指标年度目标分解表
年份

  

  指标(亿元)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产    值 60 90 130 180 240 300
增 加 值 20 27 39 54 72 90
利    润 3.6 5.4 7.8 11 17 22
销售收入 58 87 126 175 234 292


  
  三、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

  (一)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区扩区概况

  开发区扩区升级后,规划区覆盖范围将东起内江火车站,西至内遂高速公路,南起内昆铁路,北至成渝铁路,包含脚盆田社区、松山社区、苏家社区全部,以及交通乡、四合乡和白马镇的一部分。开发区新增26.25km2,规划区总用地面积将达36.5km2
 
 
 城西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图(表1)
  

      开发区内靠近城区片区(城西工业园区靠近内江市城区)现已入驻多家企业,主要有天德制药、万千饲料、方向光电、百科软件、川藏药业、宏生石油机械、福斯表面和恒通制药等。

  (二)用地布局结构

  内江市城西工业园区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主要以工业、仓储、居住用地为主,另外,针对园区内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在片区内规划相应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用地汇总表(表2)
序号 代号 用地名称 面 积

  (hm2)
占城市建设用地(%)
1 R 居住住宅用地(R2) 786.8 29.8
其中 中小学用地 37.7  
2 C 公共设施用地(C) 107.7 4.5
其中 行政管理用地(C1) 11.5  
商业金融用地(C2) 85.1  
文化娱乐用地(C3) 7.6  
体育用地(C4) 1.3  
医疗卫生用地(C5) 4.6  
教育科研用地(C6) 7.6  
3 M 工业用地(M) 799.2 30.3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M1) 111.9  
二类工业用地(M2) 687.3  
4 W 仓储物流用地(W) 258.8 9.8
5 T 对外交通用地(T) 66.1 2.5
其中 铁路用地(T1) 16.3  
公路用地(T2) 49.8  
6 S 道路广场用地(S) 191.5 7.3
其中 道路用地(S1) 184.4  
广场用地(S2) 4.6  
停车场用地(S3) 2.5  
7 U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U) 25.1 1.0
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U1) 12.4  
交通设施用地(U2) 9.4  
邮电设施用地(U3) 2.8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 0.2  
其它设施用地(U9) 0.3  
8 G 绿化用地(G) 391.9 14.8
其中 公共绿地(G1) 197.2  
防护绿地(G2) 194.7  
9 E 水域和其他用地 325.3  
合      计 规划建设总用地 2637.1  
规划总用地面积 2962.4  


  1.居住用地布局

  (1)规划居住用地主要在工业园区的东侧和南部,凤鸣大道西延线跃进水库周围以及甜城大道、松山南路的两侧布置,这里既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减少干扰,又靠近旧城便于生活服务。同时,也能满足工业园区建设的居住要求。

  (2)居住用地由3个居住区构成,在整个居住区、小区的中部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文体活动、金融邮电、商业服务、市政公用、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设施。

  (3)规划居住用地78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8%。

  2.公共设施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在高速客运站一带布置一些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的办公用地,以及在5号路与凤鸣大道交汇的西北侧布置园区行政办公、商务写字楼等。

  (2)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在园区和居住区中心分别布置商业服务用地,保留入城线、甜城大道现有的经贸、展销用地。同时,在东北部布置大型汽车机电市场用地。  

  (3)文娱体育用地

  为满足园区文娱体育需求,规划在园区中心分别布置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等用地。保留现有的《内江日报》出版社与广电中心用地。

  (4)教育用地

  在考虑服务半径、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比例降低,以及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础上,待内江铁机校搬迁后调整为一所中、小校用地,新规划的居住区内增设三所较大规模的初级中学和六所小学,高中可以就读内江九中。

  (5)医疗卫生用地

  园区中心规划了一座综合医院,同时布置了一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所)和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留交通医院为城西工业园区医疗卫生服务。

  3.工业用地布局

  (1)根据规划区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企业征地情况,结合交通等条件,规划工业生产用地主要在成渝高速公路西部和内宜高速公路北部布置。

  (2)在工业发展性质上,考虑城市主导风向和环境污染干扰等因素,现状保留以一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污染和干扰)为主,并且在园区中心东侧规划部分用地,如电子、工艺品制造等;汉渝大道北侧以发展二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污染和干扰)为主,可兼容部分一类工业,如食品、医药等。

  4.物流用地布局

  结合《内江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规划区的西部临内遂、内宜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一个主要功能有:商品交易、信息服务、配送及流通加工为一体现代化物流园区。

  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区布置一处天然气储配站,满足整个片区的用气要求,在园区和居住区中心设邮政所和电信所,在紧挨高速客运中心和内宜高速白马出入口北侧各设置一个公交换乘站,并保留现有两座110kV、220 kV双苏变电站、寿溪变电站,同时在跃进水库旁规划了一座220KV变电站设施。

  6.绿地布局

  规划区绿地包括公园、小区游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环境绿地等。

  四、主导产业分析

  城西工业园区依据成渝高速、内宜高速、内遂高速,围绕园区成块状布局产业工业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背靠成都、面向西南的区位优势,按照依托成渝、融入成渝、配套成渝的思路,整合现有基础和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开发,聚点成块,聚块成园,加快发展机械汽配、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四大产业。到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2户,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超1亿元的企业50户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家,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0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0%以上,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园区规划形成承载面积20平方公里,四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以上。

  (一)加快发展机械汽配产业,打造西部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重点依托金鸿曲轴、凤凰集团、四海锻压、富鹏机械、雨田机械、正田控股等企业,加强中高档轿车减震器、轿车曲轴、弹簧钢板、柴油发动机缸体、汽车大梁、活塞等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加快内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形成内江汽车零部件、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及配套中心。依托伊莱维克等企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生产。全力引进整车生产线,带动内江汽配产业发展,全面参与国内知名主机厂配套生产供应体系,“峨眉牌”柴油机、“内齿牌”曲轴等争创中国名牌,力争打入国际采购供应体系。依托金鸿曲轴、凤凰集团等企业建设产品技术研发平台,加大对曲轴、车桥、活塞、发动机等重点产品相关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对自身重点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扩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技术含量。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逐步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化。力争到2015年,建成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1个技术研发中心,园区机械汽配产业规模企业达到30户,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40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10亿元,打造西部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二)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兴产业,打造西部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依托效率源、百科软件、迈士通电子、巨腾国际、龙芯电子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高新人才引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全力提升企业核心科技和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以富士康、仁宝集团等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入驻四川发展为契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配套带动产业发展。全力为巨腾国际入驻内江做好服务工作,争取吸引中国竞彩网,足球比分直播的电子信息企业入驻发展。加快本地电子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和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在城西开发区形成新兴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引进物联网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物联网体系,逐步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化。力争到2015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企业达到20户,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45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12亿元,打造西部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三)加快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

  重点依托华润雪花啤酒,在2013年前全面建成年产30万吨的啤酒生产线。肉类加工依托金鑫畜禽、晶彩食品等企业,发展冷鲜畜禽肉制品、熟肉制品和家禽屠宰加工,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生产,大力发展小家禽肉制品和特色水产品加工。

  饲料生产依托内江正大、万千饲料等企业,发展优质畜、禽、鱼类饲料,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形成年产7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粮油加工依托内江新加坡食品工业园园区等企业,发展食品深加工。全力发展果蔬加工、饮料茶叶、酿造调味品、食糖制品等门类,力争到2015年,园区食品饮料产业规模企业达到20户,实现产值30亿元、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29亿元、利润1.5亿元,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

  (四)积极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产业

  依托欧盟抗癌制剂、天德制药、梓橦宫制药等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逐步向高科技生物制药业转变,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力争2015年园区医药制药销售企业达10户,实现总产值30亿元,增加值12亿元,利润6亿元。充分发挥城西工业园区居成渝中心,扼成渝铁路、内昆铁路、成渝高铁、成渝、内宜、内遂高速中点或起点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辐射西部地区的汽配交易市场、汽车零部件仓储中心、川东南医药物流中心、川南邮政物流中心、电子元器件销售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项目推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项目入驻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尽快形成产能规模。加快总投资20亿元的10个机械汽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占地650亩的汽贸中心及汽车零部件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凤凰集团二期、投资3亿元占地200亩的四川德摩叉车、投资3亿元占地224亩的伊莱维克电动车建设。加快总投资60亿元的9个电子信息项目建设,推进内江经济开发区建内江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投资10亿元占地650亩厦门迈士通电器有限公司西部电子互联器件生产基地暨研发中心、投资7亿元占地200亩的内江创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笔记本电脑及数码产品生产基地、投资40亿元占地1780亩的巨腾国际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实现项目开工建设100个,为工业发展提供持续发展后劲。

  (二)强化开发区园区建设,增强承载产业转移能力

  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区初步规划30平方公里(积极做好沱江新区200平方公里的论证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功能分区规划,以特色园区建设为导向,培育壮大特色园区主导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集聚发展,稳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集聚能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科学化产业园区。抓好承载平台建设,加快园区“两横三纵”主干道建设,力争在2015年形成20平方公里承载平台的能力。

  (三)强化招商引资,加速工业集群发展

  加大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导向和趋势的研究,牢牢抓住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契机,加强与东部转移企业的联系。加大内江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比较优势的宣传,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实行以园招商、以企招商、以链招商的方式,大力引进项目入园建设发展,不断提升园区活力。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驻园区,促进企业上规模、增实力。

  (四)强化产业升级,力促产业做大做强

  以工业结构改造升级为基础,突出效益优化整合,加大对工业产业链的纵深开发,鼓励引进配套企业,发展配套项目工程,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做好优势产业的潜力挖掘。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为手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开发电动汽车、电子等新产品为突破,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技术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引导产业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以加快发展高新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和信息产业,不断招引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力争到2015年,园区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3个,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增长约25%,高新产业在园区工业经济中的比例达40%,五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

  (五)强化“退二进三”,促进企业升级扩能

  按照市政府“退二进三”的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强化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市场导向,着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促成一批汽配机械项目入园扩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园区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链,寻求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促成投资5.5亿元,占地200亩的四海集团等企业入园扩能。着眼于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和川南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的大发展。

  (六)做强平台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搭建开发区融资投资平台,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进一步配合做好内江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园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和融资需求旺盛的成长型园区企业与银行间的对接,为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解决融资难问题。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企业信息网站,开设在线服务,帮助企业发布产品信息和招商信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推介产品、提升知名度等方式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搭建贴身服务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等涉及企业发展问题上用足用活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搭建服务帮促平台,强化土地、电力、交通等要素保障,及时研究和处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搭建金融服务体系,构筑支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覆盖企业创生、成长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金融对高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全力打造具有“金融创新示范、运营模式示范和功能协同示范”作用的产业金融示范区。全力引进发展金融机构。联合国内外知名产业基金投资机构,组建一批适应开发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集中支持开发区内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吸引集聚各地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瞪羚企业。引进和培育各类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中介组织,建设金融超市,优化产业金融服务环境。整合国有资产,打造国有控股的开发区上市板块,为开发区开发建设提供融资保障。健全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企业信息库、金融机构及金融类服务机构数据库,形成全方位的金融信息资源平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现代化管理”开发模式建设开发区金融产业园,重点发展产业金融、总部经济、金融后台、配套产业等四个领域,重点建设金融服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培训中心,完善金融后台、都市商业、商务交流和酒店公寓四大配套,培育园区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的金融商务园区。建设金融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国内大学,联合国内知名的金融类院校,建设金融类人才培训中心,提升金融人才素质,扩大金融人才总量。

  (七)强化名牌战略,加快自主品牌创建

  以抢占市场为抓手,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积极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名牌强企战略,突出抓好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鼓励企业积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四川著名商标、四川名牌等,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加强与知名院校和大型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创新产学研发展模式,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力争到2015年,打造一批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品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0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0个。

  (八)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工业人才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指导,坚持服务发展、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园区人才政策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建立适应园区发展需要的党政管理人才、职业化生产经营人才、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工业服务队伍,加大对园区党政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提升的手段,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采取召开企业管理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本地企业积极与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接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人才储备,加强梯次培育重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与各类技术学校合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技工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本地高新技术人才,建设一支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引领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聚集为目标,引进50名产业引领型人才;努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到高新区创业发展,引进培养100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着力打造管理型人才队伍,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具有战略眼光和市场掌控能力的100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全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队伍,围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进职业技术院校,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10000名高技能人才。 瞄准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提升创新能级,虹吸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集聚互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驾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实施五大平台建设工程。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与高校和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达到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相关附件: